• 18661637226

NEWS

寻根探源

中华唐氏起源浅说

发布时间:2021-11-30 浏览次数:次 字号:  【关闭】

中华唐氏起源浅说

(选自《中華唐氏通譜●湖南卷》P10—16页)

 

TIM图片20190123181032.jpg 

 

    中华民族自称“炎黄子孙”,那么,中华唐氏同炎帝、黄帝有什么关联呢?我们来看“五帝”传承中的唐尧和唐国。

    下面以五帝之唐尧、唐尧之唐国、唐国之唐氏三项逐一说明。

   

一、五帝之唐尧

 

    《史记》曰:“黄帝二十五子,其得姓者十四人。”为“姬、酉、祁、已、滕、蒧、任、荀、僖、姞、儇、依”十二姓。其中有青阳与夷鼓二人同已姓。以德为氏姓,余十二姓德薄不纪录。可见,古代姓氏的文化内涵,以德为重。

    《史记●五帝本纪》载,“黄帝居轩辕之丘,而娶于西陵之女,是为嫘祖。嫘祖为黄帝正妃,生二子,其后皆有天下;其一日玄嚣,是为青阳,青阳降居江水;其二日昌意,降居若水。昌意娶蜀山氏女,曰昌仆,生高阳,高阳有圣悳(“德”的古字)焉。黄帝崩,葬桥山。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,是为帝颛顼也。”

    “颛顼崩,而玄嚣之孙高辛立,是为帝喾。”

    “帝喾崩,而挚代立。帝挚立,不善,而弟放勋立,是为帝尧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说,黄帝逝世后,他的孙子、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,这就是帝颛顼。颛顼逝世后,由玄嚣的孙子、蟜极的儿子高辛继位,这就是帝喾。帝喾逝世后,挚继位。帝挚政微弱,弟放勋接位,是为帝尧。

    《帝王纪》曰:“帝喾有四妃。元妃有邰氏女,曰姜嫄,生后稷。次妃有娀氏女,曰简狄,生卨(xie《前汉●百官表》: 卨作司徒。)。次妃陈丰氏女,曰庆都,生放勋。次妃娵訾氏女,曰常仪,生挚。”“而挚于兄弟最长”。所以帝帝喾逝世后,挚继位。

    关于帝尧放勋,《史记》载,“古者人臣功有五品,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‘勋’。”《史记)原注,“言尧能放上代之功,故曰放勋。谥尧。姓伊祁。”“帝尧陶唐氏,祁姓也。母庆都。

    关于放勋的姓氏名号、服历,有多种传说,下仅举五例。

    传说一。(唐氏联宗族史研究●第四卷》载,“唐尧不是姓伊祁。经多方面材料证实,他实在是姓已,本姓公孙,后改为姓姬。”(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3年3月版)但此文未列出可供查阅的索引。

    传说二。尧于帝喾四十五年生于丹棱(流经今陕西与河南两省间的丹江北岸),姓伊祁(伊耆),始居于陶(今山东定陶县西北),后徒居唐(冀方,今河北唐县一带)为唐侯,尧的大部分后裔一直定居于此地,史称陶唐氏。后徙晋阳(今山西太原)。十七岁升天子后,再迁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国号称唐。

    传说三。庆都是炎帝八世榆罔族人,姓伊耆(伊祁)。《世本》,“初国伊,继国耆,故氏伊耆”,放勋接替挚的帝位,升为天子,国号“唐”。逝世后,人们为彰显他的功绩,追赠放勋的谥号是“尧”。史称放勋为“唐尧”、“帝尧”、“尧帝”。

    陶唐氏,是黄帝后裔的一支,发源于冀州,是河北龙山文化的代表者,这个部落善于制陶,最初聚居地在唐地(今河北省唐县、望都县一带),故这个部落叫陶唐氏。帝尧诞生地丹棱,就在离唐地不远的曲阳县西北。

    这个陶唐氏部落后来分两支向南迁徙:一支迁山东的定陶县、鱼台县等地,一支迁山西。迁山西的这支建立了南唐国和北唐国。北唐国在太原。南唐国在山西翼城西二十里的旧唐城,此地原来是夏族人的聚居地,所以叫大夏。这个南唐国是夏的一个属国,也是商时的一个大国。周初仍叫唐国,最后被周成王所灭。

    传说四。帝尧生于丹棱(翼城、浮山交界处,尧山),后徙祁(今山西清源县—清徐县)以祁为姓。寄于伊长儒之家,故称伊祁氏。后又居于陶(山西平遥县),年十三辅佐帝挚,十五封于唐(太原),故又号陶唐氏。帝挚废,放勋代立,时年十六。都平阳(今山西临汾、翼城西)。

    传说五。帝尧生于丹棱伊祁山“尧母洞”,养在母亲家,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、顺平西一带。以地为氏,所以姓伊祁氏(伊耆氏),祁姓。后迁居“陶"地(山东定陶一带)。他帮助帝挚处理政事。挚把他封于“唐"地(今河北唐县、完县、顺平、正定东北与定县及平山东北一带)为“侯",所以称伊祁放勋为“唐侯”。居于陶,封于唐,因以地为氏,故号陶唐氏。

    《说文》载,“陶丘有尧城,尧尝所居,故尧号陶唐氏。”

    放勋十六岁那年,帝挚率群臣到唐地,把帝位让给放勋。放勋以唐侯升为天子,政权称号“唐”。建都平阳(今山西临汾、翼城西)。享年一百一十七岁。葬谷林(山东平州)。帝尧封挚于高辛(河北定州唐县)。

    《史记》载,“帝尧者,放勋。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。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富而不骄,贵而不舒。”

    管尧“乃命羲、和,敬授民时。分命羲仲,便程东作。申命羲叔,便程南为,敬致。申命和仲,便程西成。申命和叔,居北方,便在伏物。信饬百官,众功皆兴。”

    以上是说,帝尧,就是放勋。他的仁爱如天之涵养,他的智慧如神之微妙。人们拥戴他就如葵花倾心向日,人们寄望于他就像五谷期盼泽云。富有而不骄奢,高贵而不惰慢。

    尧任命羲氏、和氏为世掌天地的官员,把一年的节令告诉民众。他们分掌四岳之诸侯,分别为主东方之官,主南方之官,主西方之官,主北方之官。东南西北四方,春夏秋冬四季,切实整顿百官,各种事业都兴办起来了。

    《尚书●尧典》载,“昔在帝尧,聪明文思,光宅天下,将逊于位,让于虞舜,作《尧典》。

    曰若稽古,帝尧曰放勋,钦明文思安安。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。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。黎民於变时雍。”

    《尚书●尧典》的白话译文是,“从前唐尧为帝,聪明睿智,治理天下多谋善断,光辉照耀天下。他打算退位,把帝位禅让给虞舜。史官据此撰写出《尧典》。

    ‘查考古时传说,可知尧帝的名字叫放勋。他处理政务能够敬事节用,明察四方,思虑通达,宽厚温和,诚信恭谨,并且能够推贤尚善。因此他的光辉照耀四方,甚至于天上地下。他能够举用才智出众、品德高尚的人,使亲族上下亲密无间,和睦相处。亲族和睦之后,又考察百官的善恶,对善者加以表彰和奖励。百官的善恶辨明了,又努力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。这样,天下臣民都友好和睦了。’

    《尚书》还记载,“皇帝清问下民,鳏寡有辞于苗。德威惟畏,德明惟明。乃命三后恤功于民:伯夷降典,折民惟刑;禹平水土,主名山川;稷降播种,农殖嘉谷。三后成功,惟殷于民。士制百姓于刑之中,以教祗德。”

    上文记载,帝尧询问百姓的冤情,听到那些孤苦无依的人对苗民多有怨言。他的德政威行天下,其威严人人敬畏;他的德教光照天下,其光辉人人尊仰。他又命令伯夷、大禹、后稷三位大臣心怀忧思治理民事。伯夷颁布法典,依照刑律审断百姓的诉讼;大禹平治水土,主持为山川命名;后稷教民耕种,努力种植多种美味的谷物。这三位大臣的事业都取得了成功,百姓于是变得忠厚起来。刑官还用公平中正的刑罚统御百官,以教导他们敬修德行。

 

 

 

二、唐尧之唐国

 

    因帝尧的唐国不但政通人和,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度量。他远见卓识,大力汲取各方先进文化因素,如制陶、打井、缫丝、建宅等生存技术,以及文字、信仰、习俗等意识形态,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亲和力、凝聚力。唐国,汇多源为一体,集贤能于一身,成为中华文化最早、最有代表性、最具影响力的核心源头之一。

    《尚书●五子之歌》,“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”。

    尽管人们赞扬“丹朱开明”,但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并不贤能,不值得把管理天下的权力授给他,于是就采取权变措施把帝位交给舜。尧说:“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。”决不能拿损害天下的人们来使一人得利,最后终于把管理天下的大权授给了舜。尧即帝位七十年才得到舜,又经过二十年就称老居家,命令舜代行天子的政事,这样也就把舜推荐给上天来进行考验。

    《孟子》说,“舜面南而立,尧率诸侯北面而朝之。”尧将王位禅让给舜后,率领诸侯,面向北方,朝拜舜帝,行臣子礼。

    尧的“天下为公”的优患意识和光照日月的心境情操,是我们的传家至宝。

    尧避让帝位后,总其二十八年就去世了。《史记》:“百姓悲哀,如丧父母。三年,四方莫举乐,以思尧。”

    《说文解字》:“尧,高也。高远也。”

    范,表示高远的意思。《道法》说,“翼善传圣曰尧”,“善行德义曰尧”。所以,放勋逝世后,为彰显他生前的美德,继承陶唐氏遗风,礼官议定这位唐国天子谥号叫“尧”。从此,史称放勋叫“唐尧”。也称“帝尧”或“尧帝"。称唐国叫“尧唐国”。

    襄公二十九年(公元前544),吴王派季札访问鲁国,季札请求观赏鲁国保存的周室礼乐。乐师为他演奏《唐风》时,季札听得入神,仿佛自己潜身在唐国时代。演唱之后,季札感慨地说:“思深哉!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?不然,何忧之远也?非令德之后,谁能若是?”忧深思远啊!这大概有陶唐氏的遗风吧?不然,为什么忧患感如此深远呢?不是继承唐尧盛德的后代,谁能够这样?

    历代典籍对尧赞誉有加!

    《论语》曰:“大哉,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惟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!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!焕乎其有文章!”“才难,不其然乎?唐、虞之际,于斯为盛。”“民无能名”,帝尧巍巍功绩,人民不知用什么来称赞他。

    “修已以安百姓,尧舜其犹病(难;为难。)诸?”

    《史记》说,“君莫盛于唐尧,臣莫贤于后稷。”唐尧是我国古代罕见的贤明帝王。传曰:“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,观者日:‘大哉,尧德乎!’击壤者曰:‘吾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尧何等力!”

    这段话是说,尧帝时期,天下太平,百姓无事。一开阔之地有五十多位九十岁左右的老人,边比试边唱,玩着“击壤”游戏,悠闲自得。过路的人看见就夸赞尧的治理之功,说:“大呀!尧的功德!"而击壤者,意识不到尧对他们的和乐生活有什么关系(作用),说:“我们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尧于我们有什么关系!”

    帝王之德莫盛于尧。汉光武帝刘秀曾经建议三公议“汉当效尧”。《汉书●叙传下》,“自昔黄唐,经略万国。”赞叹古时黄帝、唐尧,治理天下有方。

    “北魏孝文帝诏令中有“尧树则天之功,兴巍巍之治”之句。

    尧以后,至今数千年,众口交赞。古有“盛德大业,遂蕴尧年”之句,今以“尧年”赞誉太平岁月,以“尧天”赞誉理想中的太平盛世。以“尧寿”祝福长寿老人,用“尧舜"泛指圣人。

    唐尧是中国第一位有《尚书》、《史记)等经典文献记载的帝王。孔子定《尚书》,从唐尧、虞舜开始。司马迁以帝尧开始的历史为信史,他在《史记》中说,“学者多称五帝,尚矣。然《尚书》独载尧以来。”

    《通志》说:“伏羲但称氏,神农始称帝,尧舜始称国。”“三皇五帝”中,尧首先建“国”,国号“唐”,“唐”是“中国”的第一个政权称号。这是中国正式步入“国家”文明的起点。

    尧舜时开始,划定我国疆土为十二州,这是我国国家行政和区划制度进化的一个里程碑。所以今用“尧封”代指中国的疆城。

    中华民族以炎黄为文明始祖。炎黄兴起于中原。传说,帝尧的父亲帝喾,是黄帝的四世孙,尧的母亲陈锋氏庆都,是炎帝族的后裔。帝尧身体里流淌着炎黄二族的血液。

    帝尧姓伊祁,名放勋,号陶唐氏,封唐侯、建唐国。“帝尧”同“唐”融为了一体。

   

三、唐国之唐氏

 

   唐国是怎么派衍唐氏的呢?

    先看唐尧的子孙后裔是怎么传承唐国的。

    关于尧的子女,有十男二女,九男二女,九男一女等多种记载。

    《庄子●盗跖篇》、《吕览●去私》、《求人》等载,尧有十子,其排行依次是:监明、丹朱、开明、启明、胤明、觉明、卧明、晦明、源明、少康。

    其一,尧的长子监明,早年去世。监明之子叫式,被封于“留(刘,河南偃师南)”,故称刘氏。以监明为第一世,他的第十八世孙名叫刘累。夏朝,夏后赐刘累“御龙氏”,以代豕韦之后。孔甲七年,刘累迁于鲁县(山东曲阜一带),夏后又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(山西翼城一带)为“唐侯”。商朝,改称“豕韦氏”。商末,监明的第四十五世孙德明被迁回唐地。商末周初,又改称唐国、“唐公”。

    周昭王时,又把刘累在鲁县(山东曲阜)的裔孙改封在鲁山县(河南唐州方城、湖北随州一带)的唐国为“唐侯”,接续祭祀尧的香火。

    尧长子监明的后裔子孙与“唐”融为了一体,刘累裔孙为唐氏的出现播下了种子。

    其二,《史记》注,“尧娶散宜氏之女,曰女皇,生丹朱。又有庶子九人。”

    帝尧五十八年,使后稷安放次子朱于丹渊(今河南省房山,邓州市内乡县丹水;另一说,尧子朱被封到虞国(今山西永济县西部蒲州镇一带)为侯,这里的居民最初都姓祁。几年后,丹朱把虞改称唐国,称丹朱为“唐侯”)。

    唐尧让位给虞舜后,舜把丹朱封在“唐”地(今河北唐县、顺平县东南一带)为唐侯。夏、商时代,一直让丹朱的裔孙传承这个唐国,直到周初。

    尧子丹朱的后裔子孙与“唐”融为了一体,丹朱裔孙同样为唐氏的产生播下了种子。

    总之,尧的后裔子孙,居唐地,封唐侯,续唐国,繁衍生息。自虞舜起,经夏禹、商汤到周初,对尧的祭祀延续千多年不绝。

    那么,唐国子孙和唐氏有什么关联呢?

    这些处在虞、夏、商和周初的“唐国”,曾经散布在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等省境内,或被迫迁到陕西。

    《史记》等文献有确切年代记载的两个唐国:一个是公元前1035年被周成王所灭的山西翼城的唐国(晋唐)。另一个是公元前505年被楚国所灭的湖北随州等地的唐国(楚唐)。

    当各个唐国被灭之时,尧裔后代子孙流离失所,动荡不安。亲身体验到亡国的切肤之苦痛,深切怀念历代先人创业之艰难。面对祖祖辈辈生活了千多年的“唐国”的消逝,饮水思源不忘本,便沿袭历来的传统,按照当时的习惯,把先祖遗留的国号“唐”,作为自己的“氏”加在名号前,让子子孙孙永远传递,世世代代不忘自己是“唐”国的子孙,是帝尧的后裔。

    帝尧后裔的子孙,以国号“唐”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号,称“唐氏”。“唐氏"就这样诞生于世了。

    所以尧是“唐氏”最先开端发派的第一人。族谱中常有“帝尧启绪”之说,“启”的意思是开始,“绪”本指丝的头,比喻事物的开端。帝尧是“唐氏”起始源头第一人。

    那么,唐姓,最早是在哪年出现的?或者第一个姓唐的人叫什么名、字、号呢?这是两个无法回答的问题。根本找不到答案。因为,本来就不存在这样的记载。

    只能说,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唐姓人叫什么名字?夏朝开国约公元前2070年,据《竹书纪年》、《路史》记载,夏朝初年,帝尧旧都有称呼叫“唐侯宝”的人,这可能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唐姓人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距今四千多年的夏初就有人姓唐了。但没有确切的年代。此后一千多年?唐姓不显。

    《春秋左传●昭公元年》和《史记●郑世家第十二)都有这样的记载,“(尧)迁实沈于大夏,主参,唐人是因,服事夏、商,其季世日唐叔虞。”《史记》原注,“唐人谓陶唐氏之胤刘累事夏孔甲,封于大夏,因实沈之国,子孙服事夏、商。”

    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末、周初之际,有确切年代、有具体名号的唐国君主,在《春秋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典籍中能查到的,就是这个唐国末代君主唐叔虞。

    这个唐国,地处山西翼城,是从夏朝、商朝一直传到周朝初年的,是尧胤刘累后裔子孙唐叔虞为君主的唐国。周成王灭这个唐叔虞唐国,唐国子孙便以国号“唐”作为自己的姓氏。

    从尧为唐侯,建唐国,尧的儿子监明、丹朱的子孙后裔被封唐侯,经过一千多年传承,典籍记载着尧裔唐叔虞为君主的这一代唐国人以唐为氏,终于使唐氏从此显露在中华姓氏的大舞台上了。由此看来,颂扬唐氏振兴的“唐叔振封”句中的唐叔,应是指这个早在商代就被封在山西翼城唐国、而后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的末代君主唐叔虞!是这个尧裔唐叔虞唐国的子孙姓唐,使唐氏从此振兴起来。

    感谢周成王!成王灭唐,才使被灭的尧裔唐叔虞唐国子孙按当时的惯例“用(唐)国为姓",才发生了这个“唐叔”振封的唐氏。才使唐姓走上了中国姓氏大舞台!

    成王灭唐叔虞的唐国一事,是发生在周灭商(公元前1046年)之后十一年(公元前1035年)。

    当然,在这之前,在夏、商朝代,唐叔虞的祖祖辈辈就应当早姓唐了,唐叔虞才会仍然姓唐,尽管我们无法知道唐叔虞的父辈、祖辈的名号世系。但如前所述,唐叔虞之前一千多年的夏初,就有唐姓叫唐侯宝的人,那时肯定不止一、二几个人姓唐,其中当然包括唐叔虞的祖祖辈辈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文字把第一个姓唐的时间、第一个唐姓人的名号记载下来,但是,古籍记载的夏初的唐侯宝、商末的唐叔虞,以及商代文物上的“唐子爵”“唐公奠”,足可以见证,早在夏初,最迟在商代,的的确确有人姓唐。

    夏、商年代的唐姓,只能是帝尧唐国后裔的子孙。

    笔者特别申明,这个商末的唐叔虞,是祁姓尧胤刘累的后裔,不是姬姓周武王的儿子、周成王的母弟姬叔虞(晋唐叔虞)。注意区别,两个人,一个名字。不要把这两个人搞混了。另外,尧裔唐叔虞唐国的子孙,当然不只是尧裔唐叔虞一个人的直系子孙,是众多唐国人的后裔。而今唐姓人氏,名为唐叔虞子孙,实则是尧唐国后裔的子孙。

在线留言
返回顶部